本文摘要:摘要:在精準扶貧的決勝時期,總結產業扶貧工作的成效,分析研究如何鞏固脫貧成果,發展特色產業,讓 產業增收成為農民脫貧的根本途徑,以期為推動產業助推精準扶貧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扶貧;成效;對策 2018年,西峰區脫貧攻堅工作緊緊圍繞產業扶 貧這
摘要:在精準扶貧的決勝時期,總結產業扶貧工作的成效,分析研究如何鞏固脫貧成果,發展特色產業,讓 產業增收成為農民脫貧的根本途徑,以期為推動產業助推精準扶貧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扶貧;成效;對策
2018年,西峰區脫貧攻堅工作緊緊圍繞產業扶 貧這個攻堅戰難點,緊盯產業扶貧這個重中之重,積 極探索“331+”農業產業化扶貧模式(“3”:公司 +合作社+貧困戶“三方”合作。“3”:“資源變資 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 “1”:建立農業特色產業統一科學的品牌質量管理 體系,解決農戶發展產業品牌不響亮、管理不規范、 效益不明顯的問題,有效降低經營風險,實現長期穩 定收入。“+”:增加農村集體經濟、建立黨建聯絡 員制度),全面推進農村“三變”改革,轉方式,抓 關鍵,補短板,強基礎,全力助推產業扶貧,取得了 階段性成效。
1 產業扶貧工作主要成效
1.1 依托區域優勢,全面精準地謀劃扶貧產業
按照省上提出的六大產業,立足區位和資源優 勢,按照“東果、南菜、北畜”的產業布局,積極推 廣“中盛模式”,突出肉羊產業,緊扣“一戶一策” 落實,大力帶動發展。同時,揚長避短,著眼短平 快,扶持產業基礎好、比較優勢明顯的畜禽養殖和小 雜糧、瓜菜、中藥材種植,推動產業扶貧多元發展。
發展規模養殖戶3 200多戶,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100 多個。草產業也在不斷發展,留存多年生牧草達13.5 萬畝,年青貯氨化飼草10萬噸。以“全產業鏈、全價 值鏈、全循環鏈”為主攻方向,成功招引甘肅中盛、 正大集團等畜牧業龍頭企業,全面推行“龍頭企業+ 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采取“兩投兩收”(企業 投放良種羊,政府投放優質牧草種子及地膜;企業回 收肉羊、回收牧草)和“五統一”(統一品牌、統一供種、統一飼料、統一技術、統一回收)措施,引導 貧困戶到企業務工、建辦養殖場、種草養畜。
同時鼓 勵貧困戶以土地、勞力、扶貧貸款等多種方式入股, 建立農戶與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以種促 養、種養結合”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帶動900多戶貧 困群眾新建規模養殖場(小區)5個、養殖專業合作 社12個,種植紫花苜蓿、玉米等優質牧草1.25萬畝, 貧困戶戶均增收2 000元以上。瓜菜產業以“331+” 產業扶貧模式為主線,以全區15個精準扶貧村為重 點,探索推廣效益帶動、入股分紅、項目帶動和農 旅一體等4種產業扶貧模式,同時區上確定每戶貧困 戶1 370元的產業扶貧補助標準,確保產業幫扶取得 實效。
至目前,全區瓜菜產業扶貧144戶,其中:脫 貧戶129戶、未脫貧戶15戶,共種植各類瓜菜390畝, 預計瓜菜產業提供貧困群眾人均收入1 500元。堅持 “蘋果為主、多果并舉”的發展理念,創新“合作社 +貧困戶”抱團經營和貧困戶自主經營兩種模式,通 過產業到戶項目投放果苗、地膜、農藥等生產要素, 對甘肅居立現代蘋果產業示范園和110個果業合作社 進行重點扶持,先后把990多戶貧困群眾聚在蘋果產 業鏈上。通過幾年的連續抓促,東部什社、溫泉、董 志3個鄉鎮28個村基本實現了“農民一半經營蘋果, 收入一半來自蘋果,土地一半栽植果樹”的“三個過 半”目標,帶動貧困群眾年人均增收1 000元以上。
1.2 增強幫帶效果,加大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
全區共建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8個,其中省 級龍頭企業6個,市級龍頭企業15個;年內新建農民 專業合作社17個,申報省級示范合作社6家,全國休 閑農莊示范點2處,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 1 250個,家庭農場54個,加入農民合作社成員6 584 人,帶動非成員農戶14 912戶。區級以上示范合作社達到149家,示范性家庭農場9家。全區15個貧困村累 計注冊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118家,其中,產業合作 社103家,產業發展資金合作社15家。
產業合作社帶 動貧困戶659戶,實現了貧困村合作社全覆蓋。截至 2018年底,村集體資金資產總額45 155.245 4萬元, 有經營收益的村24個,占行政村總數的24%,比上年 增加了12個,增長率100%,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總收 入4 497.890 5萬元。
1.3 發展農業產業化,延伸農產品加工業鏈條
通過“組團發展”,極大改變了原有的農業生 產經營、組織管理、市場運行和社會協調方式,實現 企業、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進 一步明確了政府、企業、合作社的職能。政府從原來 的大包大攬、管得過寬、管得過死的產業結構中調整 解脫出來,由參與式引導變為協調式引導,充分調動 群眾發展的積極性,避免了政府強制、群眾不情愿的 局面。企業和合作社逐漸成為土地流轉、產業結構調 整的主體,在產業培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術上日益 提高。群眾變身“股東”和“產業工人”,在取得土 地流轉費用的同時,還可獲得經營收入、股份分紅和 勞務費用,實現了收入的穩定提升。
農產品加工轉化 由初級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農產品加工業年實現產 值8.7億元,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5.84%。形成以 籽仁加工、果蔬貯藏加工、肉食品加工、糧油加工等 特色農產品加工集群,初步形成了彭原工業園、董志 工業園等農產品加工園區,帶動全區種養業生產基地 的發展,在產業扶貧中增加了貧困戶就業機會和工資 性收入。
2 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措施
2.1 緊扣脫貧需求,認真完善制定方案
結合我區實際制定出臺了《西峰區產業扶貧實 施方案》《西峰區推廣“331+”農業產業化扶貧模 式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意見》《西峰區農民專業合作 社發展規劃》《西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多個 方案,實現了產業扶貧政策覆蓋有發展意愿的所有貧 困戶,完成了產業扶貧與“一戶一策”數據的對接。
同時,為建立健全“產業上水平”這篇大文章的政策 支撐體系,推動“東果、南菜、北畜、西游”產業蓬 勃發展,按照區委、區政府安排,我局擬定了《西峰區北畜產業上水平發展指導意見》《西峰區南菜產業 上水平發展指導意見》和《西峰區北畜產業上水平 發展考核辦法》《西峰區南菜產業上水平發展考核辦 法》。
2.2 針對技術需求,開展產業扶貧培訓
結合我區貧困村農業產業發展實際,在全區7個 鄉鎮15個貧困村開展產業扶貧培訓工作,圍繞“蘋 果、蔬菜、養殖”三大產業為主要培訓內容,依托主 導產業辦班,以點帶面,采取現場講解、答疑解難等 多種形式進行培訓。共完成產業扶貧培訓27期18天, 培訓1 171人,其中培訓精準扶貧戶995戶。發放果、 菜、養殖書籍1303本,果樹管理年歷1 720份,發放 培訓學習獎品1 485份。
2.3 加強合作社管理,充分發揮帶動作用
2018年6月份,利用一周時間對全區1 125個合作 社和15個貧困村合作社建辦情況進行了全面摸排,特 別是對“空殼社”“掛牌社”“家庭社”進行全面摸 排梳理,準確掌握貧困村合作社運行情況及貧困戶 入社情況,共清理出“空殼社”348家。通過摸底調 研,對“空殼社”“掛牌社”“家庭社”等逐一列出 名錄,逐項核銷整改,不斷健全管理制度、規范財務 社務公開程序,促進合作社規范運行。
3 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存在問題
3.1 思想認識不夠到位
雖然政府抓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已有多 年,抓點示范的力度只增不減,宣傳教育引導的辦法 措施不斷創新,但農民的戀土情結還比較深厚,傳統 的小農經濟觀念沒有徹底轉變,產業規;⒓s 化、標準化、市場化運作的模式還沒有形成,土地流 轉難度大。加之新一代農民勤勞致富意識和吃苦耐勞 美德有所淡化,寧愿外出務工,放任土地粗放耕作, 也不愿按現代農業的新模式、新格局創新發展。
3.2 區級財政扶貧資金配套壓力大
受宏觀經濟下行等不利因素影響,區級財政主 要用于保工資、保民生、保運轉。當前扶貧開發已進 入到啃“硬骨頭”、攻堅克難的沖刺階段,更需要有 效的資金支持和項目支撐,由于我區沒有被列入六盤 山特困片區扶持范圍,一些扶貧上的政策、資金和項 目無法享受,僅靠區級財力保障扶貧資金十分困難。加之近年來我區在基礎設施、民生領域、城市建設、 園區開發等方面投入力度加大,區財政在資金調度上 捉襟見肘。
3.3 插花型貧困縣退出摘帽即被摘除扶貧項目減少
資金渠道的問題 盡管我區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部分貧 困群眾增收產業基礎薄弱,增收渠道依然不寬,鞏固 脫貧成效難度較大,仍需要相關的政策、資金和項目 持續跟進,不斷鞏固脫貧成果。但目前插花型貧困縣 退出摘帽即被摘除扶貧項目,減少資金渠道的問題比 較突出,如交通、水利上的一些項目,貧困縣有非貧 困縣沒有,貧困村有非貧困村沒有,省上撥付的扶貧 專項資金也在逐年的減少。
3.4 服務保障不夠到位
個別鄉鎮、部門工作人員服務基層、服務農 戶、服務重點產業發展的方式、方法、能力、手段不 夠靈活,不能正確面對產業發展中的困難,傾向于政 府主導、政府投入,不能很好地動員激發群眾的自我 發展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導致部分產業政府包袱沉 重。特別是銷售渠道的拓寬、互聯網營銷手段的運 用、流通環節的對接等方面都存在薄弱環節,亟待改 進。
4 農業產業扶貧下一步工作打算
4.1 分類抓好產業扶貧工作
按照“扶貧主攻抓產業、產業深度抓覆蓋、覆 蓋分類要達標、達標力爭見效益”的思路,精準界 定,分類施策,全域全產業推廣“331+”農業產業 扶貧模式。在扶貧產業培育上實行分類抓捉,畜牧局 主要抓好牛、羊、生豬以及飼草料種植等畜牧產業培 育,瓜菜辦主要負責瓜菜產業培育,農技中心主要負 責中藥材、小雜糧、旱作農業產業培育,種子管理站 主要負責馬鈴薯產業培育,農培中心負責產業扶貧技 術培訓,對有發展產業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實施散養 戶產業提升工程,測算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規模,制 定并落實產業獎補政策,幫助補齊產業缺額,支持夯 實產業發展基礎,幫助農戶獲得更穩定持久的收益。 對無發展產業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實施互助合作工 程,大力支持發展以養羊為主的“331+”農業產業化合作社,引導貧困戶加入合作社,采用入股、務工、 分紅等方式開展互助扶貧,培植穩定增收產業,增加 收入。
4.2 進一步扶持龍頭企業
嚴格落實省上出臺的《全省貧困地區龍頭企業 扶持辦法》,認真履行職責,吃透政策,下功夫培育 連接市場和農戶的龍頭企業,讓貧困戶跟著干,跟著 富。扎實做好企業服務工作,積極配合市發改、財 政、自然資源、稅務等部門落實好省上對龍頭企業的 貼息補助、用地、電價、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全 力支持中慶、中盛、正大等骨干龍頭企業發展,培育 壯大一批特色龍頭企業,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努力實 現上市融資。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好各項服 務工作,有效發揮白銀今日陽光公司等龍頭企業的帶 動作用,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實現精準脫貧。
積 極組建一批龍頭企業,在不具備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 條件的地方,鼓勵周邊龍頭企業采取重組、聯合等方 式組建大規模的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帶動能力強、輻 射面廣的企業集團,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 和農戶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
4.3 抓好合作社建辦和規范化建設工作
要切實將合作社建辦工作抓在手上,根據我區 出臺的《西峰區引導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工作實施方案》要求,進一步加強業務指導,創新組建方式,嚴格規范推進,確保合作社建設按期完成任務。
政工師論文投稿刊物:黨建與人才簡介主要讀者對象: 各級黨委和黨委工作部門,企事業單位、農村、機關、街道、學校、部隊等黨的基層組織,各級領導干部、共產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宣傳工作者,各級黨校、團校、干部學校。
按照“六有標準”(有營業執照、有固定的辦 公場所設備、有規范的章程和管理制度、有健全的組織機構、有完整的財務管理流程、有保障社員利益的 分紅機制),確保新建合作社覆蓋當地種養產業,吸 納一定數量的貧困戶,有一套帶貧機制和模式,把投 入到貧困戶產業扶貧資金的一部分量化成股份,把合 作社資金按股份量化到貧困戶,確保扶貧產業到村到 戶覆蓋面。同時,大力推廣“331+”產業扶貧模式,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優勢,帶動合作社發展,使每個 貧困村至少有一個“331+”產業合作社。
參考文獻
[1] 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黨政視野, 2016(7):44.
作者:任麗娟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zflw/2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