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 漢服作為中華歷史源遠流長的民族服飾,千年來影響著整個東亞漢文化圈。 而漢服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卻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和服作為日本的傳統服飾,不僅在日本國內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地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日本文化的特色代表之一。 本文希望用跨文化
【摘要】 漢服作為中華歷史源遠流長的民族服飾,千年來影響著整個東亞漢文化圈。 而漢服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卻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和服作為日本的傳統服飾,不僅在日本國內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地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日本文化的特色代表之一。 本文希望用跨文化的視角,通過借鑒日本和服的普及程度及經驗,反觀漢服復興中存在的問題,為漢服的復興和傳承提供新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和服普及; 漢服復興; 傳統文化; 傳承與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漢服,是優秀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值得繼承和發揚。 在今天全社會越來越重視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氛圍中,理性地分析事物的本質,探討漢服文化傳承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瓶頸”,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操作上,都有利于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更好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而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 [1]
一、漢服發展的現狀
當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越發重視,在20世紀初期,開始了一場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目標的漢服復興運動。 經過短短十幾年對漢服文化傳承推廣的努力,“漢服”一詞的知名度空前提高,漢服運動的規模不斷擴大,漢服展示推廣的形式和渠道日趨多元,漢服文化內涵挖掘、傳播也在不斷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普及速度迅速
近年來,各大新媒體平臺飛速崛起,人們通過各種途徑開始了解漢服并認同漢服,中國漢服產業發展不斷加速。 在年輕人群中,漢服愛好者基數不斷擴大,已具備一定的規模,特別是在一些較發達的省會城市,經濟基礎好,市場消費基礎大,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具有高增長的潛力。 隨著“漢服熱”“國潮風”“古風審美”等潮流興起,漢服這一小眾市場正逐漸走向大眾視野。 [2]
(二)漢服相關活動頻繁
漢服文化受到更多年輕人的青睞,為傳統服飾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掀起了“漢服運動”的高潮。 如今,各地為帶動漢服特色產業發展,開創各種文化節或國風漫展等活動,除了每年的大型漢服盛會,例如“中國華服日”“西塘漢服文化周”“中華禮樂大會”“國風大賞”等之外,在嗶哩嗶哩漫展票務上發布的大小漢服活動每年都超百次。 頻繁的漢服活動吸引全國各地喜愛漢服的人們前來參觀,并且不斷地吸收各個年齡階段的群體,擴大漢服影響力與曝光率。
二、漢服發展存在的問題
漢服運動至今十余年,仍存在許多問題且不斷地遭受外界批評質疑。 盡管如今也有個別相對有影響力的漢服活動,也出現了少數在日常生活中堅持穿漢服的實踐者,但他們仍會在穿著漢服的時候面臨側目白眼,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們依舊不了解漢服,認為這是奇裝異服,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現 的“非日常”的服裝。
(一)受眾圈層固化
從漢服受眾的年齡層面上來說,目前認同漢服、喜歡漢服、愿意穿漢服的大都以年輕人為主,其他年齡段的依舊很少,受眾面很局限。 通過社團和網絡,大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認識和了解漢服,迅速成為漢服運動的主力軍。 [3]但走出校園,放眼社會,又有多少中老年和幼兒群體知道漢服、了解漢服,甚至愿意身著漢服走上街頭。
其次地域差異,也是阻礙漢服普及一大重要因素。 漢服資訊發布的2020中國漢服之都排名,排在前五的分別是成都、長沙、西塘、杭州、西安,這些代表性城市都處于相對發達地區。 而在我國,在更多的三四線城市甚至經濟欠發達地區,對于新事物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實在有限。 漢服雖說是傳承千年的傳統服飾,但畢竟斷承了幾百年,只有在近幾年在年輕人群中才開始復興,實屬新興產業,要普及到全國更多的三四線城市,確實不是一件易事。
(二)漢服設計停滯不前
各大漢服秀,可以說是當下商家發布新款漢服的有效途徑。 漢服愛好者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第一時間了解漢服新品。 但綜合近一年全國舉辦的大小秀場,其中所展示的漢服設計都過于舞臺化,追求視覺上的華麗、富貴,舞臺感效果十足。 但事實上這些華麗的漢服并不適合在日常生活中穿著,可以說是除了舞臺秀場慶典等特定的環境條件,不但不實用還非常的累贅。
通過淘寶搜索能夠發現,一些漢服商家,它們的新品很多千篇一律,按照出土文物復刻,無非是換一些配色和花紋,而在樣式上卻沒有多大的創新。 這也歸結于漢服愛好者中的“漢服警察”,判斷商家的產品是否屬于漢服,要看形制是否是出土文物復刻,非復刻以及和時裝結合的漢元素服飾不光不算漢服,還會被惡意舉報,導致很多商家不敢創新漢元素服飾。
(三)學術引領薄弱
當下的漢服愛好者,對漢服應該保持原有形制還是發展一直都在爭吵之中。 因為缺乏學術界的相關指導,這些爭論演變成了不同派別的罵架。 漢服也開始逐漸脫離人民群眾而滑入了二次元文化的范疇之中,使得群眾對漢服的印象從民族服飾變成了年輕人的小眾個性文化。
當下,與漢服文化相關的科研論文、學術論壇不多,并且從學術理論上看,依舊圍繞著中國古代服飾史打轉,和漢服文化發展相關的專著、雜志、論文等都十分難查詢。 即使如西塘漢服周、禮樂大會等大型漢服活動的漢服論壇,出席以及發言的人員也大多局限在社團帶頭人和行業從業人員,學術影響力不強。 所以在缺乏學術界指導的情況下,漢服的理論和實踐存在非常多的分歧。 漢服雖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但很多定義都是民間人士賦予的,在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有了時代的局限性。 同時缺乏學術引領,容易造成大師名家對漢服論壇的不重視、職能部門在社會經濟發展上的不重視,漢服活動也一直會停留在社團活動的層次。
(四)政府監管力度較弱
類似像西塘漢服文化周一樣,由政府支持的大型漢服活動寥寥無幾。 通過B站等活動宣傳平臺,可以看出更多的漢服活動,主要都是局限在酒店展。 因為在酒店舉辦活動門檻低,但漢服活動雖多線上線下影響力都不強,很多活動舉辦意義不大,部分主辦方主要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打著漢服的旗號卻沒有融入漢服文化,甚至有的活動主辦方本身人生觀價值觀就有偏差,活動導向性錯誤。 很多活動的主題層次都比較低,甚至有的活動過度夸大漢民族,貶低其他民族,活動缺乏相關部門有效的監管。 政府相關部門對于舉辦漢服活動,引導大眾正確地對待漢服文化的沒有相關政策進行思想領導。
三、跨文化交流視角下的日本和服發展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堅定文化自信。 一直以來,中華文化秉持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多元一體格局,不斷吸收借鑒異域、異族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始終堅持與其他國家和民族開展跨文化交流,為增進中國與不同國家、民族間的理解互信,實現文明互鑒和民心相通創造有利條件。 [4]
漢服運動至今十余年,仍存在許多問題且不斷地遭受外界批評質疑。 放眼世界,鄰國日本對和服文化傳承得較好,已然是多數人的共識,漢服運動的實踐者也常會拿日本和服作為參照物。 在如今的現代生活中,日常穿著和服的日本人依舊很多。 即使穿著和服擠公交、擠地鐵、上門拜訪,周圍的人也完全不會投來異樣的目光。 在日本,穿和服和穿平常衣服一樣,是大家司空見慣的事情。 在女孩節、婚禮、劍道等場所日本人也會身穿和服。 對于日本人來說,和服既有現代服飾的美麗優雅,也是民族的特色文化,強烈的民族歸屬感讓和服成了每個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 和服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
(一)日本政府對和服的重視
在1950年日本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無形文化遺產的范疇,和服位列第二條。 還規定每年的11月15日為“和裝節”,此外在男孩節、女孩節、煙火大會、婚禮等重要的傳統節日和場合也需要穿著和服。 早在2002年,日本文部科學省決定,在初中階段進行和服教育,讓青少年們了解傳統文化,同時培養他們的社會禮節意識。 [5]
為了迎接本該在2020年舉辦的東京奧運會,2014年日本提出了[KIMONO PROJECT]的企劃案,制作代表196個參賽國家的特色和服。
據日本《產經新聞》報道,2016年1月4日日本召開第190屆國會,由各黨議員組成的“和裝振興聯盟”成員身穿和服走進國會議事堂,通過身穿和服來表現對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意識。 自此以后身著和服參加國會已成為女性議員的習慣,這種思想也獲得了日本政府的首肯,使得每年的國會,不光有這道亮麗的風景線,更多的是帶給民眾們傳統文化傳承的信息。
(二)日本民間對和服的推廣
在日本還有很多民間團體從事著傳統服裝的推廣工作。 “全日本著物咨詢協會”就是一個得到正式認證的權威團體。 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制定和服的著裝、禮法的相應準則并進行操作指導。 會長山中典士還提出了“裝道”一詞。 他認為,和茶道、花道一樣,傳統服裝也體現了文化的傳承,“裝道”可以讓人們通過著裝和相應的禮儀作法來獲得一種身心的修煉,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 在這個協會40多年的努力下,目前日本和服咨詢師資格持有者達到10萬人,并培養了500多萬和服愛好者。 在提倡和服文化的同時,傳統禮儀教育也在不斷得到重視。 通曉傳統禮儀甚至成為進入社會找工作的條件。 經獲“全日本著物咨詢協會”鑒定合格并獲得認定資格者,可以寫入簡歷,為自己進入社會多獲得一份認可。
日本的夏天的和服YUKATA(浴衣)因其穿著方便、款式多樣受到年輕人的喜歡,許多服裝品牌紛紛設計更適合日常穿著更符合現代社會審美的和服,并在日本流行雜志及綜藝上,邀請人氣明星為其代言,吸引年輕人的關注。
四、日本和服發展對我國漢服發展的借鑒意義
從和服的普及的原因來看,和服的普及不僅僅是日本民眾的努力,更是日本國會、議員、政策對和服文化的保護,所以在復興漢服的過程中,也可以結合民間團體以及政府雙方面的力量來共同傳承這一優秀的中華服飾文化。
(一)加強設計上的創新和宣傳
在對漢服進行不同角度的設計時需要懷抱更加開放的心態,避免將自我拘泥于傳統的形式框架下,而忽略了漢服文化在傳承之處的重要意義和目的。 [6]現代社會,人們大多是被漢服的美麗外觀吸引,之后才慢慢接觸漢服文化的本質。 還原歷史、復刻出土文物的服裝設計固然優秀,但也不可否認,當下流行的漢服大多是那些在特定場合穿著的以華麗著稱的朝服、婚服、官服等。 而現代社會,這些“華麗漢服”并不能推廣普及到大眾日常生活中去。
沒有一個文化是停留在回顧歷史、復刻還原、原地踏步就可以傳承發展下去的。 對服飾進行改良,融入日常生活是服飾衣著發展的必經之路。 每一個時代更迭,日常生活的衣著都發生了變化。 漢服傳承到現代,什么樣的設計才是可以讓更多人接觸漢服、穿漢服的方式。 設計師可以通過加強符合現代生活穿著的漢元素和時裝相結合的服飾設計,突出漢元素服飾穿著的便捷性。 在重要節日可以身著傳統漢服,在日常生活可以身著改良漢服。 可以在常服上從配色、花紋、搭配等細微處改良,也可對校服、學位服等制服上面添加漢服元素。 當然,改良漢服是在不違背漢服現有形制的情況下進行,而不是破壞其中的文化以及衣冠體系。
(二)加強學術和教育層面的引領
淘寶上形形色色的漢服新品,線下舉辦的大大小小的漢服活動,社會上的評論都大相徑庭,對漢服應該保守還是發展一直都處在爭吵之中。 個人審美固然不同,但更多的是對漢服文化認知程度不同。 歸根結底,是缺乏學術界的相關指導,因此,提高漢服行業從業人員、高校教師及科研人員對漢服文化方面的科研及課題研究,形成較為統一的漢服文化認知體系,是對漢服的傳承和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科研上的研究有助于社會整體對漢服的重視,特別是省級、國家級的課題研究。 同時對于學校教師掌握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在平時的課程教學中融入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讓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漢服文化。
在形成統一的漢服文化認知體系后,在學校開設民族文化課程,這是普及漢服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過開設民族文化課程,可以讓廣大青少年群體了解、熟悉、接受漢服文化,以及在漢服文化中所體現的中華禮儀文化,對個人的素質修養產生長久而深遠的影響。
(三)加強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
漢服的發展,不僅是民間團體的推廣,更應該加強政府部門的引領。 政府相關部門應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和優勢大力宣傳漢服文化,讓人們逐漸適應和接受漢服文化,不能主觀地將漢服作為小眾文化,同時要在提高漢服產品質量的基礎上,向人們正確的普及漢服文化,完善漢服市場行業規范。 推廣和復興漢服文化采取的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而不是一小部分人一昧地自娛自樂,這樣難以有效達到傳播、推廣漢服文化的目的。
節日是一個民族情感的充分表達,因此在傳統節日推廣漢服是一個極為便利的契機。 一定的節日會塑造出一定的文化氛圍,如果能有效地利用這種文化氛圍進行漢服及漢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另外,可以結合地方特色,定期舉辦一些大型國風活動來推動漢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也可以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實現雙贏。 政府和相關部門參與到活動中去,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監管活動,保證活動正確的導向性; 另一方面通過政府的宣傳,能夠加強漢服活動的影響力,保證每一次精心準備的活動都達到了足夠廣的宣傳力度。
五、結語
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推廣中華服飾文化尤其是漢服文化,以高度文化自信激發社會進步活力,是歷史和時代賦予的責任和擔當,是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組成部分。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 人們在領略中華文化,精彩魅力的同時,也要放眼世界,用跨文化交流的視角,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方式方法。
參考文獻:
[1]漢服淺談超越民族主義——論漢服的現代文明性[DB/OL].
[2]2020年中國漢服行業發展現狀、障礙、機遇及建議深度全面剖析[DB/OL].
[3]郭周卿.當代漢服復興運動的特征及其發展趨勢[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9,32(05).
[4]推進跨文化交流的四條途徑[DB/OL].
[5]日本和服文化[DB/OL].
[6]高昌偉.漢服的審美意蘊與創新設計[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20,(01).
作者:孫 丹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9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