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 通過分析農牧村小學教師的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農牧村小學全科型教師的培養模式,旨在培養出能適應農牧村小學教學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從而提高農牧村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 農牧村小學教師; 全科培養模式; 高素質人才 基礎教育在當今社
[摘 要] 通過分析農牧村小學教師的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農牧村小學全科型教師的培養模式,旨在培養出能適應農牧村小學教學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從而提高農牧村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 農牧村小學教師; 全科培養模式; 高素質人才
基礎教育在當今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我國培養高水平人才的第一步。 根據我國的國情,農村人口占很大部分,農村的教育水平相對落后,所以改善農村教育環境是一項重點工作,首先應該改善教育質量,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農村地區小學老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 近年來我國教育體系制度不斷在改革和深化,對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部頒發《關于加強?埔陨蠈W歷小學教師培養工作的幾點意見》,鼓勵探索?埔陨蠈W歷小學教師培養的模式,迎合我國農村地區的教育現狀,更好地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培養一批高水平的人才,提升農村的教育質量。
一、農牧村小學教師現狀
甘南州碌曲縣農牧村位置比較偏遠,資源相對匱乏,其中也包括教育資源,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教師隊伍都存在不足。 根據這一現狀,農牧村小學急需培養一些全科型的教師,全科型的教師不僅能夠解決農牧村小學師資不足以及課程不匹配的問題,也能提高教學質量。 因此,建設一支素質良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農牧村全科型小學教師隊伍迫在眉睫,這也是加強農牧村小學教育建設,提升農牧村小學教育水平,使碌曲縣基礎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
本課題旨在通過分析甘南州碌曲縣農牧村當前的小學老師問題,根據存在的問題尋找適應甘南州碌曲縣農牧村的小學老師的培養方式,繼而培養出能適應當地小學發展實際的高水平教師。 應用調查問卷和當面訪問的方式來調研,其中我們選擇的調研人員是甘南州碌曲縣農牧村的小學教師,發放5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 這次調研擁有足夠的廣泛性和實效性,能夠讓我們對于甘南州碌曲縣農牧村小學老師的現狀有比較清晰深入地把握。
經過本次調研可以看出當地的小學老師有著較為合理的年齡比例,參與本次調研的五十位小學老師中,青年人和中年人大概占了90%。 但是深研究發現,當地農村小學老師的綜合素質較弱,其中,很大比例的中年小學老師都是在接受了繼續教育才勉強達到要求的學歷水平,導致農牧村小學老師學歷水平的不整齊,他們所掌握的知識也沒有一個合理的層次。 當地的小學老師平時課程數量比較多,大約只有20%的老師的課程數量是一門,超過50%的老師的課程數量是兩門,然而更有大約30%的老師的課程數量是三門。 在我們調研過程中大約一半的小學老師所教授的課程和他們所進修的課程并不匹配。
當前,畢業于師范本?频膶W生投身農村地區小學工作的人數逐漸增多,當今的農村小學老師隊伍中,大專畢業生占多數。 然而當這些學生畢業之后進入到所工作的學校,他們發現自己所要教授的科目和自己所學并不匹配,再者就是在他們教授自己所學的課程的同時還要教授與自己所學不匹配的課程,所以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 所以我們就要思考師范學院要采用一個怎樣的培養模式。
在中等師范院校結構調整的大形勢下,我州中等師范學校也合并入高師院校。 所以高等師范院校開始培養小學老師,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生有著更高的專業度。 當確定了一名學生的專業后,他所學的課程都是和自己的專業相關的。 這樣的好處就是培育出來的小學老師擁有很強的專業度和研究水平,缺點就是他們所掌握的知識缺乏廣度,當他們投入工作的時候,只有教授自己所學的課程的時候效果才能得到保證,然而這卻不符合農村小學現在的情況。
縱觀甘南州碌曲縣農牧村小學教師隊伍的現實情況,固定教授一門課程的老師很少,他們都是承擔很多門課程教學,還有一個老師承擔一個班級的所有課程教學,所以很需要全科型的小學老師。 全科型小學教師是指由具備相應資質教育機構專門培養的、掌握教育教學基本知識和技能,學科知識和能力結構合理、能承擔小學階段國家規定的各門課程教學,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與管理的教師。 因此,他們要擁有教授所有課程的能力,然而他們卻不是一定要真的去教授這些課程,這樣才能夠適應當地小學的情況。
二、農牧村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逐步深入,課程的改革逐漸深化。 在此背景下,面對農牧村小學急缺全科教師的這一情況,高等師范學校應該探索更好的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全科型小學教師,為農牧村小學輸送師資,提升農村教育質量。
1.準確定位培養目標,把握好全科師范生的培養方向
師范學校設置的小學教育專業是目前最貼近全科教師培養需要的專業,但主動選擇報考這個專業的初中、高中畢業生人數較少。 為了填補農牧村小學全科教師師資缺口,師范學校要采取錄取前的“定向”“面試”和錄取后“調整分班”的方式培養一批“留得住、教得好”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 在這一過程中,師范學校要準確定位培養目標,以便為細化培養流程、設計培養計劃提供依據。 具體實踐中,師范學校可以組織新生專業教育會議,認真解讀《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關于實施農村全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的通知》等文件,從而明確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目標。
基于農牧村小學的教學需求,師范學校結合自身優勢,設置的培養目標具體如下:①素質、知識、能力達標。 具備扎實的小學教學基本功,具有良好的師德修養、團隊合作精神、溝通協調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熱愛小學教育事業的教師; ②能夠勝任農村小學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等多學科教育教學工作的卓越小學教師。 如此,準確定位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目標,使培養出的全科師范生能夠順利對接農牧村小學各門課程教學工作,為優化農牧村小學師資隊伍奠定基礎。
2.構建科學規范的課程體系,夯實全科師范生的知識基礎
農牧村小學教學工作中,小學全科教師的工作難度明顯比專任的小學教師大,這對全科教師的知識廣度、知識深度及教育功底提出了更高要求。 鑒于此,師范學校要堅持育人為本、能力為重的原則,遵循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規律,立足教學實際,設計集通識、教師教育、專業及特長、公共選修四大模塊的課程體系,從文化基礎、專業素養、教育教學技能訓練和綜合素質拓展四個方面為全科師范生打牢基礎。
其中,“教師教育”模塊的課程涵蓋教師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小學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心理學等方面的內容。 “專業及特長”模塊的課程涵蓋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小學英語、小學體育、小學音樂、美術各學科的內容。 “公共選修”模塊的課程包括教師禮儀、生理衛生與兒童保健、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拓展性內容。 通過上述全面而科學的課程體系構建,滿足農牧村小學教育對小學全科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 此外,師范學校還要根據全科教師的培養目標,結合教師資格證考試大綱的要求,將教育學輔導與訓練、心理學輔導與訓練、教學設計輔導與訓練等教育教學技能訓練的核心內容,有機融入各個課程模塊中,培養全科型人才,從而達到“厚基礎、寬口徑”的新型農牧村小學全科型教師培養要求。
3.搭建實踐平臺,提升全科師范生的職業技能
基于農牧村小學對全科教師工作能力的要求,師范學校應著眼于讓全科師范生認識自己的工作本質,通過搭建實踐平臺,讓全科師范生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和實際的工作結合起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且盡快適應教師崗位,能盡快成為一名綜合素質強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 具體實施過程中,師范學?梢院捅镜貐^的小學、教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和教育行政部門合作,整合資源,打造教育實踐基地。 依托教育實踐基地,師范學?梢远ㄆ诮M織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學改革項目、科學研究項目、名校長/名師講座等活動,鍛煉全科師范生的實踐能力,為全科師范生成為優質的全科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間,可以聘請一線教師擔任任課教師,并將實際的農牧村小學課堂作為全科師范生見習的場所,讓全科師范生了解熟悉小學教育教學實際情況,盡快提高教育教學實踐能力。 與此同時,師范學校還可以與市、縣的民間機構共建教育聯盟,搭建起特色實踐平臺,組織美術、舞蹈、音樂、體育等特色的實踐訓練活動,提高全科師范生的職業技能,從而為鄉農牧村小學教育質量提升提供師資力量支撐。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當代教育論壇》雜志屬全國教育科學類核心期刊。雜志每月三期,為宏觀教育研究、學科教育研究、校長教育研究。
為了適應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高等師范學校一定要看清社會對于教育的需求,及時調整青年教師的培養模式,靈活調整課程,培養出具備專業知識與其他有關學科知識的全科型、復合型人才,從而達到“厚基礎、寬口徑”的新型農牧村小學全科型教師要求,培養出能適應農牧村小學教學現狀的全科型教師,從而提高整個國家的農村小學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周德義,李紀武,鄧士煌,等.關于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9):55-59.
[2]陳志剛.湖南省農村小學教師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科技博覽,2008(18):10-11.
[3]盧琦.關于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及農村小學教師現狀的思考[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09(12):14-16.
作者:謝馬學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25327.html